和氏璧影视作品,和氏璧影视作品有哪些
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和氏璧影视作品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和氏璧影视作品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季杨杨外婆饰演者?

李野萍,出生于中国吉林省,中国内地女演员。 1982-1987年,分别参演话剧《哥们折腾记》、《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》、《和氏璧》和《惑》。

和氏璧影视作品,和氏璧影视作品有哪些

1988年,参演剧情片《最后一个皇妃》。1989年,获首届中国话剧金狮奖“优秀演员表演奖”。

1993年,出演电视剧《我爱我家》。1999年,出演家庭片《过年回家》。

2006年,联袂出演电视剧《别问我是谁》。

2008年,出演都市剧《你永远不会独行》中任淑娟一角。2011年,联合主演《王海涛今年41》。2016年,出演电视剧《女不强大天不容》和《中国式关系》。影视代表作有《正阳门下》、《半个月亮掉下来》、《蝴蝶飞飞》、《幸福生活》、《瞧这一家子》等。

和氏璧是个环状的,为什么能做成玉玺呢?

相信很多人在电视剧中都看到过传国玉玺,在皇帝们拿出传国玉玺的时候,通常是被装在一个比较大的木盒子中,而且木盒子中的传国玉玺看上去也比较大。

其实,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也还是真的,很多来自秦朝、汉朝甚至是后来三国时期的电视剧都是一个这样的情况。


其实,我们都被这些电视剧误导了。 一直以来,传国玉玺块头非常大的特点已经深入人心了。而且很多人可能去过故宫,在皇帝宝座两边摆放着两排大木头盒子,据了解里面装的就是玉玺,从木头盒子的块头来看,那些玉玺应该是比较大的,毕竟如果用大木头盒子装小玉玺,未免让人觉得多此一举。

所以,这么多年以来,传国玉玺在很多人心中就是比较大的。 其实,我们抛开传国玉玺的制作材料,如果传国玉玺真的存在的话,它也不可能太大,根据史料记载,无论是在秦朝还是汉朝,官员们执掌的印玺普遍比较小,这也成为了国家的一种传统,以此类推,传国玉玺也肯定不会太大。

随着我国考古学的发展,在古墓中发掘出来的玉玺也在不断增多。目前,我国最早的印玺就是在西汉南越王墓中发现的“文帝行玺”,而且这块印玺还是目前发掘出来的最大的印玺,而这块“最大”的印玺实际上只有1.8厘米高,3.1厘米长。

从这两个数字中看,完全可以看得出,古代印玺的规模究竟有多大。 要知道,在汉朝印玺的规模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,而且当年对玉玺的形容还可以用“方寸天地”四个字形容,而从这四个字之中也可以看得出汉朝印玺的规模,一寸差不多是2.3厘米,普通官员的印玺是不能超过这个数字的,而皇帝的印玺可以超过这个数字,即便是超过了这个数字,从上面的“文帝行玺”来看,也不会超过太多,肯定不会像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那样,超的实在是太离谱了,已经超出了这个数字的十倍多了。

既然文帝行玺是这样,那么传国玉玺也必定不会太大。我们都知道,“璧”是中国传统的玉器,圆形小圆孔,而和氏璧也是如此,如果拿和氏璧来做成特别大的“传国玉玺”,可能性非常小,但是如果那些和氏璧来制作类似汉朝的印玺,还是有可能的。

这样来看,传国玉玺即便是真的存在,那么,他的规模也不会大过和氏璧的宽度。 当然了,现在我们对和氏璧制作传国玉玺的种种理解只不过是猜测罢了,真正关于秦国制作玉玺的史料并不多,除了史书上的少数记载之外,还真看不到其他的记载。

传国玉玺真是存在也好,不存在也罢,现在的人根本看不到它的真面目,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,那就是传国玉玺的规模不可能像电视剧中展现出来的那么大,如果它取自和氏璧,就更加印证了这一点。

关于和氏璧的传说,大家可能都是从“完璧归赵”这个故事知道的,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,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。但是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最早见于《韩非子》:说楚国人卞和,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,把它奉献给了厉王,加上传说和氏璧被秦始皇制成了玉玺,所以和氏璧广为人知。

可是据史料记载,和氏璧是环形,而且经初步推算,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,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。甚至,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,可为什么和氏璧能做成玉玺呢?

据记载,秦始皇的玉玺色绿如蓝,温润而泽,为整块玉石打磨透雕而成,方圆四寸,约合11.2厘米,可以说是特别大的,但是不要小估和氏璧的大小,和氏璧厚度达10厘米,东西是很大的,而且秦始皇的玉玺并不是和氏璧整个用,因为这样太浪费了,和氏璧先由匠人取玉石中最为精华的部位,制成了古今驰名的“和氏之璧”。但是其他的部分,虽然质地没有达到极品和绝品,仍然是“和氏璧”的一部分,它们的价值和珍稀程度仍然不是普通玉石能够比肩的。这些余料应该就是秦始皇“传国玉玺”的用料,秦始皇的玉玺并没有采取整块和氏璧,毕竟和氏璧在春秋的时候就被人雕琢,虽说和氏璧是环状,不过只是取了一部分。

这个问题非常好,宋代学者李心传就对和氏璧能否磨制成玉玺提出过疑问。

传国玺乃用和氏璧磨制的说法,最早出自北魏崔浩语:“李斯磨和璧作之,汉诸帝世传服之,谓`传国玺’。”(见唐张守节《史记正义》)宋代学者李心传考虑到玉璧和玉玺的形制,对这个说法表示怀疑。他认为按照玉璧的一般形制,和氏璧的大小无法改造成玉玺。我们这个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恰好和李心传提出的问题相同。

史书记载,秦始皇刻了一枚表示秦得到了天命的玉玺,这枚玉玺在秦灭亡后被刘邦得到,从汉代开始这枚玉玺就被视作国家政权的象征,历代王朝将其宝藏,这就是传国玺。但是传国玺最迟在五代后唐时就失踪了,也有说在东汉董卓之乱时就失踪了。传国玺到底是什么样子,只能根据文献记载进行推测。

首先我们来推测下和氏璧的尺寸。史书记载,和氏璧的原料是一块外表像石头的玉料,楚文王时经过玉工的打磨雕琢制成了和氏璧。所谓的“璧”,是正中有孔的平圆形玉器。根据出土玉璧实物测量,战国时期玉璧的尺寸因用途不一而异,一般佩带的系璧尺寸较小,直径在10厘米以内,殓葬用璧和作为礼器的璧稍大,直径在15一25厘米之间;玉璧厚度在一般在1厘米左右。直径超过25厘米的玉璧比较少见的。(宿晨:《中国历代玉璧形制举例》)春秋时代制成的和氏璧,形制可能与战国时期玉壁差异不太大,推测直径10-25厘米,厚度不超过1厘米。

上图为战国晚期玉璧,外径21.7、内径8、厚0.8厘米。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2号楚墓出土,湖北省博物馆藏。

我们再来推测下传国玺的大小。传国玺为方形,上面还雕刻有盘龙钮,具体尺寸史书记载不尽相同。《三国志》《北齐书》《宋史》等记载方四寸,玺纽为盘龙。(三国至于南北朝,1寸约为2.45厘米,宋代1寸为3.12厘米)《唐六典》记载:方六寸,髙四寸六分,厚一寸七分。( 唐代1寸为3-3.6厘米,1分为0.3-0.36厘米。)如果是方六寸,那么传国玺的边长为18-21厘米,厚5-6厘米,玉玺钮高14-17厘米;如果方四寸,边长约10-13厘米,按比例缩小厚度就大概为3-4厘米,高7-8厘米。

玉璧中间有孔,边与孔的比例为二比一。即使按方四寸计算,传国玺的一边大概为10厘米,需要玉璧直径在30厘米以上,厚度7厘米以上。这么大的玉璧是很罕见的。所以把和氏璧改制成传国玺还真是不大可能。

上图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年间江苏进献的仿制传国玺,高6.1厘米,印面6.7X6.8厘米,顶方3.6厘米。

传国玺可能是用陕西蓝田玉制造的。传国玺是用蓝田玉制成的,这个说法最早见于东汉末卫宏所著《汉旧仪》;而和氏璧说最早见于北魏崔浩。抛开形制问题,仅从传国玺的流传历程来看,卫宏的说法也更为可靠些。古时就有不少学者认为,东汉董卓之乱时传国玺就失踪了,史书记载孙坚发现的所谓传国玺应该不是真的。南北朝时期曾出现了多个真假难辨的传国玺,大都是仿制的。东汉的卫宏肯定是见过真传国玺的,崔浩见到的可能是仿制品。而且蓝田离秦都城咸阳较近,在汉代就以产美玉而著称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称蓝田这个地名的由来是因为产玉。《竹书纪年》说:“惠王命秦子向为蓝田君。”这说明说至少战国时期蓝田这一地名就存在,所以战国时秦人就应该知道这个地区产玉。秦始皇下令从首都附近采玉制作皇帝玺,可能性非常大。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氏璧影视作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和氏璧影视作品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
《灰姑娘之舞动奇迹》电影解说文案图片(灰姑娘之舞动奇迹经典台词)
上一篇 2024-04-18 05:19:50
《革命之路》电影解说文案摘抄(革命之路电影台词)
下一篇 2024-04-18 05:26:40

相关推荐